践行志愿精神,助力冬奥服务——北体大举行冬奥志愿服务国际研讨会

新体育网 景慧敏 2018-10-20

新体育网北京10月20日电(记者 景慧敏)时逢北京体育大学建校65周年,10月20日,以“用我们的微笑让你爱上北京冬奥”为主题的冬奥志愿服务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体育大学师统讲堂举行。在圆桌论坛环节,专家学者、运动员,以及奥运志愿者共同探讨了成为奥运志愿者的意义。

WechatIMG24.jpg

运动员是奥运赛场上志愿者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志愿者给我的印象总是很灿烂、很友好的,你需要任何帮助的时候,即使语言有隔阂,他们也会用肢体语言想尽办法让你明白。”“晨路计划”花样滑冰国家集训队主教练陈露说。作为中国最优秀的花样滑冰运动员之一,她曾经先后参加了三届冬奥会,退役后她仍然以解说嘉宾、赛事评论员等身份参与奥运会。“不同的身份会带来不同的感受,但无论以什么样的身份参与,志愿者对我们的帮助都是不变的。”她表示。

而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观众体验、赛事服务及志愿者业务领域专家,任炜总被问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一直坚持在志愿者工作的岗位上?他曾多次担任奥运会、亚运会等综合运动会中国志愿者团队的培训工作。在任炜看来,参与大型赛事的志愿服务,是一种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的情怀、才能理解的感动、才能实现的倾情投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时候,在鸟巢听到10万人一起唱国歌;在平昌冬奥会领奖广场,看到武大靖领奖时五星红旗升起,这种感受你一辈子都不会忘。”任炜说。

成为一名志愿者是光荣和神圣的,但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志愿者,尤其是奥运会这种时间长、任务重、责任大、要求高的志愿者可没那么容易。陈露认为,参与的热情和意愿是成为一名奥运志愿者必备的条件。“很多次,我在赛场边看到志愿者累睡着。但当你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很快能振作起来。只有真的热爱,才能在艰难的情况下也一直用最饱满的情绪工作。”她说。

而北京体育大学教师、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八分钟表演团队带队老师王晓亮认为,专业性也是志愿者必备的素质之一。在他看来,“因懂得而热爱,因热爱而提供更专业的志愿服务”是奥运志愿者的一种理想状态。

任炜将对冬奥志愿者的期望凝练在微笑(Smile)、专业(Professional)、坚持(Insistence)、责任(Responsibility)、主动(Initiative)、感动(Touch)六个单词当中。而这六个单词的英文首字母连接起来,正是英文Spirit(志愿精神)一词。

从2008北京奥运会到2018平昌冬奥会,从首都国庆六十周年“青春中国”方阵表演到全民健身、冬奥文化志愿服务,志愿者的岗位上,北京体育大学学子的身影从未缺席。志愿服务这种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根种在北体学子的心里。

北京体育大学学生杨震南表示,通过研讨会,自己对志愿者这个身份有了更多的理解,也更加明白了今后要想成为志愿者所需要付出的努力方向,“在国际赛场上,志愿者小小的举动也蕴含了深刻的精神品质。希望如果有机会参与2022年的冬奥会志愿工作,我们的表现能够真正地展现中国年轻人的风采。”

图片来源:新体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