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在广州体育学院举行 科技赋能 智引未来

中国体育报 黄心豪 2025-10-24

10月23日上午,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广州体育学院承办的2025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在广州体育学院开幕。本次会议以“科技赋能,智引未来:竞技体育科学的创新与突破”为主题,汇聚全国体育与科技领域的顶尖智慧,旨在助力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

wechat_2025-10-24_095245_371.png

来自国家体育总局和各高校专家、国家队领队、教练员及科研医务保障人员以及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计300余人出席会议。同时,还有20余家企业代表参加科技成果展,为大会带来体育产业界以科技赋能体育的最新动态。

广州体育学院党委书记米银俊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在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国家羽毛球学院和国家足球学院等“国字号”学院建设、高水平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他指出,本次报告会恰逢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及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第十五届全运会和残特奥会进入冲刺阶段,既是对巴黎奥运会科研经验的总结,也是为十五运会进行科技储备与智慧集结的关键举措。广体将竭诚做好服务保障,期待通过学术交流探索竞技体育科研新路径,用前沿成果为“科技全运”保驾护航,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广东省体育局副局长朱红伟表示,当今世界体坛的竞争,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科技创新能力与科学训练水平的集中体现。本次报告会紧扣时代脉搏,聚焦竞技体育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广东省正全力以赴推进2025年第十五届全运会和残特奥会的筹备工作,期待与会嘉宾围绕竞技体育实践中的难点与挑战,分享最新科研成果,交流先进实践经验,为赛事备战和竞技水平提升提供新方法与新思路,为推动我国竞技体育科研水平和实战能力的双提升贡献智慧和力量。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行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朱小燚表示,广州正全力以赴冲刺十五运会的各项筹办工作,并深切体会到科技力量在赛事组织中的关键作用。国家体育总局将本次科报会交由广州体育学院承办,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广州市举行,既是对广州的充分信任,也为大湾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作为东道主,广州将以一流的服务保障体系,全力确保本次科报会圆满成功举办。

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副司长隆胜军指出,竞技体育在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中承担着重要使命。面对国际体坛激烈竞争的机遇与挑战,国家体育总局党组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引领,持续加强顶层设计,目前正积极推动设立“科技强体”国家科技重点研发专项,着力构建服务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在“十四五”收官、洛杉矶奥运周期开启之年,本次大会以“科技赋能,智引未来”为主题,汇聚各方智慧,交流前沿成果,报告内容覆盖多个科技热点领域,不仅为我国竞技体育的科学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为即将举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大会主报告环节,南方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院院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戴建生以《具身智能下的机器人与体育融合》为题作首场报告。他从全球及中国机器人市场的快速发展的现状切入,系统回顾了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机器人与AI、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历程,重点阐述了机器人在运动训练、运动康复等方面的应用与影响。戴院士指出,具身智能下机器人与体育的深度融合,将彻底变革训练、竞赛、康复等各个环节,推动体育领域进入“人机共融”的新阶段。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闫琪作题为《竞技体育科研中的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报告。他从范式转变、数据驱动、实践探索、未来展望四个部分系统阐述了竞技体育科研中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必要性与实践路径。他强调,多学科融合已成为现代竞技体育科研的核心范式,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数据驱动和康复体能一体化则是实现这一范式的关键支撑。

圆桌会议以“科技产品创新与竞技体育训练变革”为主题,汇聚来自学界与企业界的多位专家代表,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科技与体育融合的新机遇,重点围绕AI如何破解训练中的“经验依赖”难题、智能产品从“技术落地”到“效果提升”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并就未来AI与体育训练融合的新场景、新方向提出前瞻性见解。

据了解,10月23日至24日,大会围绕“数智训练”“可穿戴装备”“奥运备战”“运动康复”等主题举办26场专题报告,并设置科技成果展示、墙报交流环节,进一步推动学术成果与实践应用的融合。

作为十五运会筹备期间的重要学术活动,本次报告会不仅为全国体育科技工作者搭建了交流平台,更将为“科技全运”的落地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方案。广州体育学院将以此为契机,深化体育与科技的融合创新,为中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