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2025年全国U21青年篮球锦标赛第一阶段河南济源赛区发生令人痛心的一幕:辽宁沈阳三生飞豹U21男篮与山东山高U21男篮在第三节爆发大规模群殴,冲突迅速蔓延至替补席,期间出现挥拳、飞踹等危险动作,比赛被迫提前终止。
8月1日,中国篮球协会纪律与道德委员会迅速作出重磅处罚决定:对挑起事端的辽宁队球员黄秋实、张峻豪,山东队球员袁帅、崔嘉航处以停赛三年;对其他13名参与斗殴的球员及两队主教练、领队处以停赛八场;两队被取消本届U21锦标赛参赛资格及所有成绩。山东山高俱乐部也在声明中表示将对有关涉事人员追加处罚。这些处罚措施是对赛场暴力“零容忍”的回应,更是重塑中国篮球青训根基的必要之举。
这一事件不仅严重违反体育道德,更暴露了中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及基层教练员的深层素养问题。视频画面显示,双方球员不仅肢体推搡,更出现多人围殴倒地者等行为,严重危及球员人身安全,更对青少年造成恶劣示范。若放任纵容,将助长“以暴制暴”的赛场歪风,侵蚀竞技体育公平竞争的精神内核。赛场秩序崩坏绝非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个人之责,俱乐部、教练组的管理缺位同样难逃其咎。此次处罚既是对涉事球员的惩戒,更是向全行业传递清晰信号:中国篮球不容许任何挑战规则底线的行为。
但处罚公布后,部分外界声音质疑对年轻球员“停赛三年”是否过重,理性审视可见,此次处罚实为必要之策。其一,涉事球员多为20岁左右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期,若纵容暴力行为,他们可能在未来更高级别赛事中重蹈覆辙,最终付出更大代价。三年禁赛虽痛苦,却强制其直面错误、反思成长。此次处罚为避免其未来因暴力行为彻底断送篮球生涯的“止损教育”。其二,行业整顿的迫切性。基层青训长期存在管理松散、纪律松弛的积弊,部分年轻球员将“血性”误读为暴力合理性,各种扭曲的认知通过社交媒体侵蚀青少年群体。其三,处罚震慑的必要性。若处罚过轻,可能助长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及基层教练的侥幸心理。此前山东队球员彭泓森在社交媒体上对冲突行为不以为耻、反称“聪明”的态度,印证了若不根治暴力根源,类似事件恐将重演。此次重罚正是要让涉事者及全行业明白:暴力没有任何借口,必须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这场冲突远非偶发事件,暴露的是中国篮球青训体系长期存在的系统性问题。年轻球员缺乏素质教育,缺乏应对压力、控制情绪的能力,更缺乏对规则、对手与自我的敬畏心。教练组未能及时干预冲突苗头,凸显管理失职与教育角色的双重缺失。此外,青少年赛事在裁判培训、俱乐部监督、球员心理辅导等环节存在系统性疏漏,难以应对高强度竞争压力下的突发矛盾。
全国U21青年篮球锦标赛赛场的群殴风波是一记警钟,敲响了中国篮球青训体系的沉疴旧疾。中国篮球协会以“停赛三年”的重罚向赛场暴力亮剑,既是维护规则尊严的必要之举,也是对整个篮球行业的警示。但重塑青训根基绝非一日之功。当黄秋实、张峻豪等年轻球员在禁赛期结束重返赛场时,他们能否真正蜕变为敬畏规则、成熟自律的职业球员?山东、辽宁俱乐部如何通过系统整改杜绝同类事件再次发生?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何时不再将暴力误读为“血性”?唯有从管理、教育、文化多维度协同发力,中国篮球才能真正告别“野蛮生长”,走向以实力竞技、以品格立信的未来。中国篮球的未来,取决于今日对暴力零容忍的决心,更取决于明日在青训体系中深耕规则意识与中华体育精神的恒心。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