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首页>竞体>正文

那些经典瞬间令人难说再见

来源:中国体育报    时间:2021-08-11    作者:苏畅 周圆 袁雪婧 李雪颖 扈建华 林剑

编者按:不管东京奥运会在开幕前曾是多么地令人担忧,在离别之际,无论多么冷静、淡定的记者都难逃那种或浓或淡的离愁,这是任何一位参与奥运会前方报道的记者都难以逃脱的“赛后综合征”。在一段如此长的时间里以如此密集的方式,反复地为奥林匹克精神感动着,任谁都难以与印在脑海里的那些经典、那些情感迅速地说出再见。

W_25398865_21072419_alj.jpg

奥运会不只有最高领奖台

中国体育代表团在东京奥运会成绩卓著,令人欢欣鼓舞。从7月24日至8月8日,我在16天的时间里报道了中国跆拳道队、中国拳击队、中国空手道队、中国沙滩排球队和中国女子排球队征战东京奥运会的全过程。和其他同事每天有幸在东京奥运赛场见证“升国旗、奏国歌”相比,我看到了不少中国选手在赛场上遭遇挫折、留下遗憾,不过我也从中国运动员、教练员们面对失利、挫折的态度中,深刻感受到了奥林匹克精神。

在7月24日的幕张国际会议中心,34岁的老将吴静钰结束了自己的第四次奥运会之旅。和五年前在里约止步四强时留下不甘心的泪水相比,五年后的吴静钰面对失利更加坦然。因为她知道自己在这五年里为了能够第四次站上奥运会的赛场付出了多少代价,战胜了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能够站上东京赛场,对她来说就已经是一种胜利。

和吴静钰一样坚守下来的,还有中国沙排队的老将薛晨。经历了北京的辉煌、伦敦的惋惜之后,薛晨在里约奥运周期因为伤病未能第三次出战奥运。但在中国沙排队最需要她的时候,她再次挺身而出,和年轻的队友顽强拼搏,终于获得了东京奥运会的参赛资格。即便在东京的潮风公园沙排场,薛晨遗憾地未能进入八强,可她拼搏的身影令人感动。

在有明体育馆,中国女排在小组赛里没有能够复制里约奥运会上的绝地反击,无缘八强。姑娘们哭了,但总教练郎平告诉队员,要昂起头来。在已经确定无缘前八的情况下,中国女排还是能够团结一心,在小组赛最后两轮完胜意大利队和阿根廷队,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女排精神还在。

在拳击和空手道项目上,中国选手也同样都是努力拼搏到了最后一刻,虽然都没能站上最高领奖台,但他们在赛场上展现出的那种不服输的精神,同样令人难忘。

的确,没有能够站上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对运动员而言的确是一种遗憾,但奥运会不只有最高领奖台。

W_22278650_21080122_wxm.jpg

那些不同以往令人分外难忘 

虽然还没有做好告别的心理准备,东京奥运会就迎来了结束的时刻,尽管是延期一年举行,却感觉结束得这么匆忙。这是在特殊时期举办的一届奥运会,来之前未免有过担心,然而在告别之际,我想说,自己很幸运来到东京,采访报道了一届如此不同以往的奥运会。那些不同以往的点点滴滴令人分外难忘。

作为羽毛球项目的专项记者,从小组赛到最后的决赛,我在东京武藏野之森综合体育场的10天,见证了中国羽毛球队从赛前不被看好到闯入所有项目决赛的激动时刻。混双包揽金银牌是东京周期国羽混双整体强大实力的最好证明。当陈雨菲帮助国羽女单时隔9年再夺奥运金牌时,2016年第一次采访她的画面浮现在脑海。东京周期陈雨菲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向了世界之巅。除了夺冠时的开心和喜悦,有些泪水也让我记忆犹新。女双组合杜玥/李茵晖无缘四强后,泪洒混合采访区。女单选手何冰娇因为对手张蓓雯受伤退赛晋级八强,在赛后泣不成声,“我不想在场上看到任何人受伤,自己很想好好和她拼完这场球。”无缘女双冠军的陈清晨/贾一凡,在颁奖仪式上相互拥抱,一边流泪一边说着“没拿到”的那一刻如此让人心疼。还有老将谌龙,为国羽男单拼搏到了最后一刻,同样令人敬佩。虽然有些许遗憾,但国羽在东京奥运会的表现值得我们为之点赞。因为疫情东京奥运会延期一年,不过我们国家的各支队伍得到了强有力的训练保障,正如中国羽协主席张军所说:“我们有强大的祖国做后盾,可以在基地正常训练,也可以举办奥运模拟赛,保持状态。”

在特殊时期,东京奥运会的采访报道模式也有着很多不同,我们每一名记者也都在积极适应这种新模式,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尽力为大家呈现精彩的报道。在东京,不仅我们体育健儿经受住了不同以往的挑战,我们每一位记者也经历了不同以往的考验。这样的经历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将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W_33056770_21072521_wz.jpg

那一声尖叫引发广泛共鸣 

“这声尖叫也是我的尖叫!伟大!”

“这声尖叫同款,中国力量太牛!”

在社交媒体上被网友们怒赞的一段视频中,有一声洪亮的尖叫在赛后获得了网友们的广泛共鸣。这是在东京奥运会男子举重67公斤级决赛中,落后11公斤的中国选手谌利军最后一举上演惊天逆转摘金时,我本人发出的尖叫声。

在五年的东京周期中,我从始至终见证了中国举重队的备战。即便因疫情封闭集训期间,我也长期与队伍同吃同住,一样处于封闭备战的状态。2018年国际举联时隔20年更改比赛级别,这支队伍的每名选手都经受了考验,个别选手要增重十几公斤跨两个级别参赛,经历了几近绝望的煎熬。尽管如此,2018、2019年世锦赛中国举重队连战连捷,分别拿下9个和10个总成绩冠军。若以这样的状态出现在去年如期举行的奥运会上,胜利似乎更加顺理成章。但疫情改变了一切,伤病的侵扰、封闭训练的难熬、比赛匮乏带来的目标缺失、对手也以更加无法预知的状态出现在奥运会上,这一切都带来了空前挑战。

当裁判出现争议判罚,当落后差距如此巨大,当对手开始提前庆祝,谌利军没有一丝怀疑,带着必胜的勇气,为这枚迟了五年的金牌,拼了。187公斤,这个在最近两年的比赛中完全没有碰过的重量,他翻站起来后甚至都没有调整杠铃就直接完成试举。现场燃烧沸腾了起来!

很多人对占旭刚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的惊天大逆转印象深刻,2016年龙清泉打破举重神童穆特鲁保持16年的世界纪录的神奇逆转同样经典,中国举重选手创造了很多奥运史上的经典瞬间。里约奥运突发抽筋没有成绩,去年年底才因肘部肌腱撕裂进行了手术,卧薪尝胆五年的谌利军复刻了前辈的传奇。

有时压倒性胜利令人振奋,但绝地反击实现超级逆转更加激动人心。赛后谌利军在微博发了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是他心情的真实写照。不服输、不认命,拼出精彩、搏出奇迹,中国举重人将挑战极限融入血脉,代代相传。7金1银,东京见证了中国力量的荣耀。奥林匹克精神在这里闪光,激励着青少年一代的成长。

W_56136203_21080114_by.jpg

他们的眼泪我好像能懂

作为一名30岁+的女性,共情的能力也许是岁月给予我记者身份最好的馈赠。

虽然我成为跳水、游泳项目的专项记者的时间并不长,满打满算也就两年8个月,在这期间还经历了疫情,很难与运动员、教练员近距离接触,通常只能通过手机与那一端的他们建立联系。仅仅是这两年多在生命中的交集,已足以让我感受到他们为了梦想所付出的艰辛。每当看到他们在赛后混采区满含热泪,我的泪花也会情不自禁地跟着打转。

在这次东京奥运会上,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30岁的跳水大满贯得主施廷懋。施廷懋的战绩是骄人的,她在女子3米板项目上的地位是统治级的。奥运会延期一年,给她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那段时间她迟疑过、彷徨过,最终她选择了坚持、选择了留下。东京奥运会女子单人3米板决赛,当看到现场大屏幕打出分数的那一刻,施廷懋用毛巾捂着脸哭了起来。当她登上最高领奖台、挂上金牌时,她仔细翻看金牌,还把金牌贴到了脸上,歪着头露出了灿烂笑容。那一刻的施廷懋展现的是与以往沉稳、内敛性格大不相同的一面,甚至是有些出乎我意料的可爱。看着那枚金牌的时候,施廷懋说心里想着自己奋斗的5年终于有了结果。而这5年到底经历了什么,恐怕很少有人能真的与她感同身受。

另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谢思埸。男子单人3米板夺冠那天,谢思埸哭了。从看到最终分数时的放声痛哭,到颁奖仪式上高举双臂满含热泪,再到赛后混采区提及恩师时的默默流泪,谢思埸的泪水中写满了故事。他说自己从未哭得这么厉害。然而当知晓背后的故事之后,也许就能理解这份喷涌而出的情绪。

谢思埸早已具备在这个项目上夺金的实力,但是此前两次严重的脚伤差点断送了他的职业生涯。被医生断定无缘跳水之后,他却坚定地选择了留下,当他再次回到跳水池时他发现自己的热爱是那般炽热。里约奥运会他因伤错过了,在东京他终于圆了这场9年的梦。这一刻,性格内敛的谢思埸尽情地表达着最真实的情绪。这份真情让人动容。

感谢我的职业可以让我靠近这些英雄一样的奥运冠军,分享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不凡,而他们的眼泪我好像也能懂。他们的故事我还想说给更多人听。

W_13354563_21072411_l.jpg

仿佛明天仍是首金争夺战

在东京奥运会期间我负责报道射击项目。和之前几届奥运会一样,射击女子10米气步枪仍然是产生奥运首金的项目。这次东京之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杨倩为中国队射下首金的时刻。

最后一枪之前,杨倩落后0.2环,当时我明显能感觉到自己的手在颤抖,喉咙发干,我知道,这是紧张所致。作为观众的我都如此紧张,可以想象,在赛场上的运动员承受着多大的压力。当枪声响过,尘埃落定,在场的所有中国媒体、中国队工作人员,包括我在内,都将压抑在心中的情绪爆发了出来,欢呼声、呐喊声充斥着整个朝霞射击场。当国旗升起、国歌唱响的那一刻,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充满了我的全身。

从记者住的酒店到朝霞射击场,乘坐组委会提供的巴士单程需要两个小时的时间。东京奥运会射击比赛从7月24日打响,直到8月2日结束,在这个过程中,每天我从酒店和射击场往返就要花掉4个小时的时间。为了按时完成工作,在车上写稿是常态。其实不仅是我,在大巴上,随处可见各国媒体同行在奋笔疾书。

东京时间比北京时间早了一个小时,不少比赛又安排在上午进行,连续几日这样下来,睡眠不足成了绝大多数同行共同的感受。在大巴上、在赛场里、在新闻工作间,甚至是在等车的时候,经常能看到抓紧时间眯一小会儿的各国同行。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和我们每天见面的志愿者与赛场工作人员,在烈日下、在风中、在雨中,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坚守着,每个人的脸上都是笑容,每个人在工作中都充满热情,从他们的身上,我们也看到了民众对于奥运的热情。

东京奥运会能够顺利举办,东道主日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东京的街头,关于奥运的标识随处可见,在电视里、广播里,奥运会比赛占据了很多频道。

东京之行的19天,日子过得飞快,现在回想起来,仿佛第二天仍是需要早早起床赶班车去朝霞射击场观看首金争夺的那个时刻……

W_50126971_21072612_alj.jpg

感受高温下的“中国清风”

前往东京采访之前,原以为最大的敌人是“疫情”,到来后却发现还有当地的高温和日晒。据媒体报道,东京奥运会期间东京地区平均温度在35摄氏度以上,哪怕偶有海风吹过,一走到户外,瞬间就是汗如雨下。

本次奥运会单位安排我采访滑板项目,作为第一次进入奥运会的四个新项目之一,滑板备受瞩目,从小便受到滑板文化影响的我,也十分期待本次采访。然而,东京奥运会滑板比赛全部都是安排在上午、中午进行,早上9点运动员们开始资格赛的比拼,大约12点左右进行决赛,结束比赛基本在13点30分左右,而这恰恰是温度最高的时候。

东京奥运会滑板项目比赛地点是有明城市体育运动公园,观众席、媒体席都是临时搭建,奥运会后将拆除,也正因如此,观众席、媒体席都没有安排任何遮阳设施。尽管长得五大三粗,但我本人对日光有些过敏,几天采访下来就算全身涂满防晒霜,胳膊、小腿等裸露的皮肤依旧还是被晒伤,出现“爆皮”的情况。可即便如此,能够在现场见证中国滑板运动员亮相东京奥运会,仍是乐事一件。

在女子街式比赛中,16岁的曾文蕙两次成功展示高难度的“尖翻5050”动作,一举杀入仅有8人入围的决赛,最终取得第6名,让长期被欧美、日本“统治”的滑板赛场涌动出一股“中国清风”,所有在场中国媒体都为曾文蕙欢呼,外国记者则忙着向中国同行打探:“这个‘中国火箭’是谁?”

之后进行的女子碗池赛,虽然张鑫没能和曾文蕙一样杀入决赛,但是作为南京体育学院的学生,显然对滑板项目,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有更深入的思考,她甚至透露,自己的大学毕业论文方向就是“滑板女子碗池中外选手对比”。

东京奥运会的赛场上,我们见证了“00后”运动员的阳光、真诚与担当,更目睹了以滑板为代表的新项目亮相奥运会,拥有一百多年发展历史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开始了自己的“年轻化”进程。

作为记者,很庆幸自己见证了这一时刻,很幸运地在炎热的高温中感受到了年轻运动员带来的“中国清风”。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

微信图片_20210811080118.jpg


相关附件

0
0

热点新闻
新体育网APP下载
体育新闻移动着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
金牌视频APP下载
体育视频、直播看不停
扫描二维码下载
青少年APP下载
更多内容,请扫描下载观看
中国国家队/TEAM CHINA
更多内容,请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观看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0120170028   发证机关: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0121676   发证机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ICP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20452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62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103879举报邮箱:jubao@inforsports.cn
关于我们   招聘启事   ZTZX@INFORSPORTS.CN010-67103879

登  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注册账号
获取验证码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提 交

绑定手机号
获取验证码
立即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