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办的“奔跑吧·少年”2025年校园武术试点学校交流赛(总决赛)在广东佛山举行。比赛吸引了来自全国20个省区市、89所试点学校的1000名教练员、运动员,他们围绕三大类竞赛项目展开激烈角逐,让中华武术的魅力在少年们的拳脚间绽放。
“选择佛山举办总决赛,正是看中这座‘武术之城’的深厚基因,能更好地进行武术普及推广。”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青少年活动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已举办三届的赛事,今年的校园武术试点学校交流赛迎来了重要调整——新增4个分站赛,全年共办5场校园武术赛事,旨在通过“以赛促训、以赛交流”,带动更多孩子参与到武术运动中。此外,赛事项目也从单项赛改为“集体项目+展演项目+武术基本功”三位一体,其中藏着深层考量。“集体项目能培养团队精神,展演则能融入更多传统文化元素,让武术不只是肢体运动,更是文化载体。”该负责人说。
来自上海体育大学的赛事仲裁委员会委员朱东,从裁判视角分享了对本次交流赛的观察与感受。他表示,校园武术推广三年来成效显著,青少年武术技术水平整体提升迅速,不仅传统武术强区表现突出,新疆、云南等边疆地区的水平也迎头赶上,北上广等城市虽然体育项目选择多元,但青少年武术发展已突破“痛点”,水平与竞争力位居前列。在展演环节,也有越来越多的文化元素深度融入,他认为这让武术超越了体育项目本身,在非遗传承、爱国主义教育等领域发挥出更大作用。同时朱东发现,参赛青少年身体素质与体能明显提高,“动作的劲力、速度均有进步,这离不开交流赛搭建的观摩学习平台。赛事以‘友谊第一’为原则,设置了各级奖项,让青少年选手们在相互瞄准目标、共同进步中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在评分标准上,校园武术试点学校交流赛与专业赛事也有明显不同。朱东表示,交流赛更侧重集体项目的“整齐划一”,以培养团队意识。同时鼓励师生共同开发创新元素,也格外看重青少年展现出的“精气神”,这种不可量化却能直观感受到的精神风貌,正是“少年强则中国强”的生动体现。此外,他提到赛事从设计之初便鼓励融入地方特色,如今赛场上已呈现出丰富实践成果:江西队身着红军服饰呼应红色文化,云南选手穿戴少数民族服饰展现民族风情,陈家沟的陈式太极拳、广东的咏春拳等地方特色拳种也得以传承,这不仅让武术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更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在校园推广武术,意义从来不止于强身健体。而这份实践的温度,藏在每一位习武少年的故事里。来自江西的王文成用亲身经历诠释了武术带来的成长。他此次参与的展演以井冈山为核心主题,围绕红军早期革命斗争历史展开。在他看来,武术带来的改变不仅是单纯的强身健体,更让自己收获了坚持不懈的精神与勇往直前的态度。首次参加这类赛事,他虽有些紧张,但更多是充实与激动,也格外珍惜赛事提供的学习交流机会。另一位来自黄飞鸿文武学校的学生连盈涵,则坦言能参与比赛离不开教练与学校的支持,她深知赛事机会来之不易,因此每次上场都会竭尽全力。她表示,多次参赛让自己的自信心与体力快速提升,既能在赛场展现优势,也促使她训练时更加卖力,进步速度远超平常。
“孩子从一年级就迷上了武术,现在上五年级,专注力和时间管理能力让我特别惊喜。”一位家长分享道,最初孩子因看到开学典礼上的武术表演,直呼“太帅了”,便主动申请加入社团,凭借坚持不懈被老师选中。面对不少家长担忧的“习武吃苦、怕孩子打架”,这位家长坦言自己始终支持:“学校的老师会反复跟孩子说,练武术是为了更强的自控力,而非用力道欺负人。”更让她欣慰的是,孩子的变化肉眼可见——幼儿园时曾被老师提醒“专注力不足”、上小学初期的焦虑,都在习武后逐渐消散。如今孩子不仅能在学校高效完成作业,还能合理分配学习与练武术的时间,“孩子知道自己有双重任务,反而更懂得规划。”
本次比赛的竞赛项目涵盖集体项目、展演项目与武术基本功三大类,其中集体项目分小学组与中学组,包含长拳、南拳、太极拳及地方特色拳种,既保留了传统武术精髓,也为不同年龄段青少年提供了展示空间。
这场校园武术的盛会,不仅是一次竞技交流,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扎根生长的缩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青少年活动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会有更多青少年爱上武术,下一个十年,我们希望青少年武术普及人口实现大飞跃,让武术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力量。”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