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体医融合的重要载体,运动处方在疾病防治、健康促进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运动处方+”让运动处方与其他领域相融合,从传统的体育指导升级为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为慢性病防治、亚健康干预提供了更宽广、便捷的路径。
融合“高原康养” 新模式促进健康
近日,15名青少年成为第一批“运动处方+高原康养”创新服务模式的首批体验者。在青海省西宁市运动促进健康中心,全省首批通过运动处方师考核认证培训的专业团队开展现场指导,工作人员为参加“奔跑吧·少年”第二届中国城市青少年跳绳公开赛西宁站的15名外地青少年运动员进行了健康监测与运动指导。
据了解,为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近期西宁市体育局联合西宁市卫生健康委,聚焦参赛青少年群体,创新推出“运动处方+高原康养”服务模式,并开具运动处方。运动处方作为强化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的关键手段,充分发挥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及康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该模式通过全面采集处方对象的健康信息、日常体力活动水平,经科学健康监测、运动风险筛查和运动测试等流程,为个体定制包含运动频率、强度、时间、方式及注意事项的科学运动方案,助力改善健康状况、预防疾病和促进康复。此次实践不仅促进了体育与医学理念的深度融合,实现运动处方与医学治疗的有机结合,还打造出“体医融合”的新型健康管理示范模式,为体育与康养产业对接奠定基础。
西宁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大力加强运动处方师队伍建设,加大培训投入并优化开具流程,发挥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和慢性病防治中的优势。结合全民体重管理行动,引导市民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创新构建“医体社家”四位一体志愿服务体系,以医疗机构、社区服务中心、居民家庭和专业健身场馆为依托,整合国民体质监测数据,为不同人群提供个性化运动处方服务与精准健身指导。深化“体育+”产业融合,以特色体育赛事为平台,推动农体文旅商协同发展,将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发展增量,让“10分钟健身圈”真正成为群众的“幸福圈”。
融合中医 帮助体重管理
今年,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将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等三个行动纳入了健康中国行动。在今年的热词“体重管理”方面,中医药也发挥了特色优势来保障运动健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与少数民族医药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各地在探索建立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疾病、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指导科学运动、维护健康。
“在制定中医运动处方之前,我们首先要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四川省骨科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罗小兵说,“以柔和、小强度运动培补正气,以剧烈、大强度运动疏泄邪气。”罗小兵表示,在肥胖的干预中,中医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从整体观分析引起肥胖的病因病机,根据辨证分型制定综合的干预方案。”罗小兵说,根据患者的体质辨识肥胖类型、运动功能状态,结合个人运动兴趣制定适合的运动方案。值得注意的是,肥胖人群需要通过运动来减重,但是运动时膝、踝关节容易损伤,所以在制定运动处方时要科学运用“辨体施动”的理论,在运动和减重间找到平衡点,既强调安全性,又强调有效性,实现个性化,达到减重的目的,同时又避免运动损伤。
济南市机关医院军休院区负责人、济南市中医运动促进健康中心医疗负责人叶蕊说:“中医减重绝非简单节食,运动减重也并不是加大运动量,而是需要综合分析个体的体质、身体代谢率、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个体化减重方案,包括运动处方、营养膳食指导、中医药体质调理在内的综合方案。”其中,运动处方由中医师和体育科研人员设计,运动康复师指导,从有氧抗阻平衡训练到中医传统导引术,动静结合确保减脂的有效率和安全性。
融合AI 更便捷获取健身指导
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利用AI开具运动处方让人们能用更简便的方式得到科学健身指导。清华大学体育部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春梅认为,AI可以让运动处方个性化,在系统内部构建运动处方数据库、训练动作库,能够“对症下药”设计出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对于比较复杂的动作,还可以提供虚拟人进行示范。
在深圳南山区的南山慢病防治院,从2023年5月开始配备了人工智能运动处方系统,以及运动指导工作站、体适能评估一体机等AI设备,并聘请了专业运动康复师进行使用指导。目前AI已应用于运动康复的各个环节,包括初期的运动能力评估、个性化运动处方制定,以及从院内治疗到居家康复的全流程跟踪随访。据悉,在配置后的一年内,各项AI设备的使用已超过700人次。这样的“运动处方+AI”的模式未来将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更多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运动处方+AI”的模式并不是让人工智能替代运动处方师的工作,全国政协委员、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的韦军提示,虽然AI已具备开具运动处方的能力,但现阶段基于AI开具的运动处方,需要在运动处方师依据与患者的沟通的结果上进行个性化调整,特别是在运动项目的选择、运动进程,以及运动后应当注意事项的把握方面仍需要有运动处方师来把关。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