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6部门发布《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运动干预三年行动计划(2026―2028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
《三年行动计划》以实施“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健康运动干预”“青少年科学健身与运动干预研发”“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与运动干预人才队伍建设”“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与运动干预宣传”六大行动作为主要任务,共提出28项举措,旨在通过加强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运动干预,发挥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功能,提升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素质。
根据《三年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要求,到2028年,我国青少年的科学健身意识应普遍增强,运动技能不断提升,体育锻炼习惯得到更好养成,7至18岁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提高1个百分点,身心健康状况持续改善,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局面,学校、家庭、社区的联动效应日益增强,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保障条件更为完善,体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工作路径更加明确,科学健身普及和运动干预取得明显成效。
负责《三年行动计划》起草工作的团队负责人介绍,《三年行动计划》名称中的“运动干预”体现了体育特色,其团队通过梳理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和科学健身普及的开展状况、分析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数据变化,结合成稿前的专家论证会中基层体育教师反馈的内容,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在基层推进的重点、难点有了深刻认识。天津体育学院教授陈洪表示:“《三年行动计划》的具体要求回应了学校、家长、社会的关切。我们要先做普及,再去干预,以预防为主,以干预为辅,育人才队伍,做健康传播。政策发布后的三年,高校要与所在地中小学一起努力,推动青少年的健康关口前移。”
作为我国应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挑战、践行“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一项系统性举措,体育总局科研所科技处相关负责人认为,《三年行动计划》的核心价值体现在:构建了跨部门协同的国家行动框架、助力青少年从“盲目练”到“科学练”的范式转变、政策紧密结合现实并回应社会关切,“多部门联合发布政策标志着青少年健康促进工作从分散管理转向一体化治理。各项任务的要求以近视防控、肥胖干预、脊柱健康、心理健康为重点目标,体现了政策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在‘科学普及’与‘精准干预’双轮驱动下,青少年的科学健身会更科学化、个性化,参与体育运动的效果就更有针对性。”
对于《三年行动计划》给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邢淑芬提到,该计划将体育运动作为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核心载体,具体要求以科学运动为突破口,为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改善提供有效干预路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着自身的成长,还是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建设的有力支撑。《三年行动计划》的发布将帮助更多青少年在运动中成长为意志坚定、心态阳光的时代新人。”
我国中小学的基层教育工作者也对《三年行动计划》给予关注。重庆万盛是我国首批体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试点城市,万盛小学校长邱忠维表示,相关政策的出台给学校未来的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指明了方向,“我校会按照要求,给孩子们上好‘能出汗’‘练技能’的体育课,持续探索‘一校一策’的运动干预方案。未来的健康传播工作,要更有质量地携手家长与社区同行,在解决‘四小’问题的工作中见实效。”
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负责人表示:“《三年行动计划》发布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它由体育总局牵头,我们将与其他5部门按照职责共同推进实施。各地要在后续将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与运动干预作为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长效机制,研究制定实施举措,体育总局也会跟进政策落地的情况,进行定期评估、长期监督,助力年轻一代在运动中强意志、健身心。”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