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的开展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冬季运动体育场馆的规划选址、建设和运行都不可避免地改变自然环境原貌,科学规划则可和谐相融,反之则会对环境形成损伤。北京冬奥组委从申办之初就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努力将冬奥会筹办和自然环境改善相融相进。
绿色低碳可持续,是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的铁律。北京冬奥组委与北京市、张家口市等主办城市充分利用北京2008年奥运会留下的现有场馆和临时场馆,在场馆规划、建设、运行和赛后利用全过程中,落实生态保护优先原则,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场馆和设施,使新建、改造场馆和设施满足绿色建筑标准。
北京冬奥组委首钢办公区办公场所及相关活动充分利用首钢园区的升级改造设施,既满足了北京冬奥组委阶梯式增长的办公空间需求,也降低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张家口赛区充分利用云顶滑雪场现有雪道,张家口山地新闻中心利用云顶大酒店改造。
北京冬奥会场馆和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和赛后利用方面,可持续性涵盖了能源、环境、建筑、资源等方面。冬奥会场馆改建过程中广泛应用能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和产品,在节能、低碳、废弃物与废水处理、垃圾分类收运、回收、利用等领域成为示范。
以前,冰上场馆制冰使用的制冷剂大都含有大量氟利昂,对臭氧层造成损耗。北京冬奥组委此次在国家速滑馆等4个冰上场馆使用新型二氧化碳制冷剂,其他冰上场馆也使用对环境影响相对小的新型制冷剂。二氧化碳制冷剂首次在奥运会级别的冰上赛事中使用,将是北京冬奥会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作出的一大贡献。
延庆和张家口赛区的地表水、雨水、人工造雪的融雪水等,经过“入渗、滞留、蓄积、净化、利用、疏排”的整体化设计之后,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在进行北京冬奥会滑雪场地建设过程中,对赛区周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重要保护植物实施重点保护,规划设计尽量避让林地,平衡土方填挖,避免人类活动的过度开发,减少对生态和野生动物的干扰。
冬奥延庆赛区所在的海陀山海拔两千多米,在赛区施工及运营阶段,始终注重保护物种多样性,建设单位成立了生态环保专职部门,通过就地、近地和迁地等方式保护树木。
美丽的环境将为冬奥会增添色彩,而冬奥会也必将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丽。
图片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