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南京体育学院 杨国庆
3.经典训练分期、板块分期与整合分期的特征比较
一是元理论特征。三者都是基于系统论和应激理论发展而来。不同在于经典分期理论是一般系统论和反应模型;板块分期模式是简单控制系统和刺激模型;而整合分期模式则是复杂适应系统、体系和刺激、过程、反应的全过程模型于一体。
二是应激源特征。经典分期和板块分期都是训练方法(力量、爆发功率、速度、耐力、灵敏等生物动作能力及其负荷安排等),而整合分期则是训练方法、心理、膳食营养等的集成融合。
三是分期的特征。经典分期表现为1至3个高峰、突出大周期,然后逐层嵌套(奥运周期、年度周期、中周期、小周期);板块分期是多个高峰、突出小周期(2至3周的板块周期,6至10周的板块训练阶段);而整合分期则兼容并包,根据训练目标、成绩目标灵活划分。
四是负荷的特征。经典分期是训练强度递增的同时训练量递减,形成全面训练刺激;板块分期是大强度集中负荷训练刺激;而整合分期则是依据训练目标、训练营养心理的平衡发展需要、恢复适应速度等来灵活设计负荷强度与量度。
五是能力发展特征。经典分期是多种动作能力混合发展;板块分期是1至2个动作能力集中发展;而整合分期则是依据客观训练目标和发展能力的可预测性和可控性来灵活设计。
六是训练适应特征。经典分期是长期训练适应的最优化,以及反馈性恢复与适应(根据训练反应采取的心理、营养等策略促进恢复与适应);板块分期是短期训练适应的最优化,以及反馈性恢复与适应(根据训练刺激与反应采取的心理、营养等策略被动促进恢复与适应);而整合分期则是基于心理营养训练各系统平衡、调和发展基础上,兼顾短、长期恢复与适应,以及前馈性恢复与适应(全程性主动促进恢复与适应、促进自组织与自适应,心理方面强调基于已有经验的训练可预测性和可控性、营养方面突出训练前的营养策略)。
七是适用对象特征。经典分期主要适用于一般水平运动员、速度型与爆发性高水平运动员,如短距离、跳跃、投掷等;板块分期主要适用于高水平运动员;而整合分期适用于所有运动员。
4.整合分期模式对我国运动训练实践的启示
4.1充分认识运动训练各要素是普遍联系不容分割
运动员的成长极为复杂,贯穿全年的任何时段都需要科学专业和精准个性化的攻关服务,个性化和科学化不仅需要运动训练科学家关注具体训练目标来设计和划分训练周期安排,更要求训练各要素的有机组合和平衡调和,而非孤立推测。原训练分期是以年度训练为基础的计划,按照时间段具体划分为不同训练阶段,其本质是将年度划分为更小的、更便于管理的训练阶段,管理的核心是波动变易训练方法和负荷。然而,就每一个训练阶段或周期而言很难被线性或波动。由此认为,不存在线性或波动变易负荷的分期本质,分期是根据运动项目差异和每年竞赛目标而设计的一系列训练周期或阶段的串联。
进而,将焦点定位于每一个具体的周期或阶段,在某一阶段上除了需要根据运动员的准备状态和阶段任务优选训练方法,还需要极具针对性的运动营养计划和心理指导策略与之平衡配套。整合分期模式强调同等重视训练方法、营养和心理等才能高效促成运动训练质量和运动成绩增长。
4.2主动加强对运动训练适应全过程的控制
起初,人们将训练负荷“刺激”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寻找“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训练负荷的内容类型及其量度、强度、密度、复杂度等来优化运动训练质量,提升运动表现,从聚焦“刺激”的体能训练占比中可见一斑。随着人们认识到运动负荷刺激与反应的关系的错综复杂性,开始将焦点转移到应激过程的末端“反应或响应”,将中心后移至“提高机体适应,防止衰竭”而有效避开了训练负荷刺激的复杂性问题,强调提高运动员机体之于运动训练负荷刺激的“恢复与适应”。
不过,此时大多是基于运动员机体的生物学反馈特征开展“事后”调节干预。事后调节的代价在于“治已病”,事前可预测性调控在于“治未病”,其付出的代价也有明显区别。
由此,提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应激过程控制,是对已有应激理论的一个重要补充完善。应激理论的中间过程调控对于运动训练观念转变和方法手段的运用表现为:一方面突出了运动训练与竞赛相关属性“应激源”的经历经验和基因组一样影响运动训练质量和运动表现,前者是心理意识与脑调控的作用,属于后天因素;后者是身体运动功能的作用,属于先天因素;另一方面“事前”防控好于事后弥补,现代运动营养观念“吃以促训”即如此,是对传统“练而吃补”观念的补充与升华。应激“前、中、后”三个阶段是一个互相弥补、不容割裂的应激反应全过程。
4.3高度重视对运动训练适应的个性化调控
整合分期模式在运动训练过程整体中把握不同周期(阶段)、学科与要素之间的动态变化,共同关注运动训练的整体优化及其与局部适应之间的时空关联机制,这种整合的全程性和多元化特性只有在个性化的基础上才能指导训练实践。
空间上,同样的训练内容,一个运动员与另一个运动员的训练适应可能不同。特定训练内容的适应性响应受到“基因遗传、环境、生活方式、心理因素、训练历史,以及负载的训练应激参数等”的影响。生物体对潜在应激事件的反应存在非常明显的个体差异,它与人们如何看待事件的变化以及他们如何在情绪上对事件做出反应的程度有关。
时间上,同样的训练内容在运动员个体的不同成长时期也表现出不同适应性响应。因此,需要从“应激源到应激的前、中、后”全过程来促进运动训练恢复与适应。此外,应变稳态相关调节的重要特点是对短期具有保护效用,长期而言,如果有许多不利的生活事件或激素分泌失调,持续的应变稳态所导致的应变稳态超负荷就具有损害机体的后果。因此,不能做到个性化实施训练计划,个体即便产生短期适应也并不代表就能长期适应。
4.4切实加强复合型训练团队结构的优化
房子的质量不仅取决于建筑师或建筑计划,还取决于砖的质量和瓦工的质量。在竞技体育的舞台上,永远会有明星教练,但任何明星教练要想取得成功、特别是要想取得持续的成功,将越来越依托于他背后的强大团队。当今的运动训练,正在从“专项技战术教练员‘个体’包打天下、统管一切训练要素和训练过程”的传统训练方式,向“专项化、个性化、精细化、数字化、可视化、集约化训练所需求的教练员‘团队’分工统筹、流水线作业”等一系列产业化工业模式转变。
整合分期模式认为运动训练方法专家、运动心理专家、运动营养专家和数据分析专家是打造运动训练复合型团队的标准配置。各路专家围绕同一个训练参赛重大问题来精心设计、精密部署而形成的多元异构变量之间的平衡调和控制模式共识,基于整合分期模式进行复合型训练团队结构优化升级是形成这一共识的必由之路,在权衡和平衡的整合集成前提下,努力打造成智识多元、协同作战的训练智囊团。
4.5积极顺应运动训练模式数字化革新
伴随信息新时代新观念新技术的发展,无处不在的普及计算已经被各行各业所认同、推动和普及。当代运动训练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产业化工业化系统训练模式”与个体运动员的“个性化信息化数字训练需求”之间的矛盾。时下,很难仅凭主观经验的定性判断收获高效的运动训练调控方式,基于数字化开展科学、智能、精准的运动训练成为必由之路。整合分期模式将数字化视野聚焦到一个合理的理论框架之内,为算法选择和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当代运动训练已经逐步从单一要素、简单系统向多元要素、复杂巨系统、体系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模式的改变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我们必须认清使命、大胆创新探索。因此,提升运动员竞技表现的体系,要求我们在探求新的发展模式之时,要将核心工作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整合分期模式通过长时段的历史时间和大范围的要素空间,在理解时下复杂的影响人体适应要素与解释其分期形成之间建立关联,为全局性理解、解释和数字化优化运动员训练提供策略,正是创新驱动主导下的一种积极尝试。(下)
图片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