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中国没有“体育”一词,为了便于现在的理解,故将古代中国出现、流行,甚至影响至今的用于身体锻炼、军事习武、竞技游戏的活动称为“体育”。文明古老的中国,出现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健身导引方法;伴随着战争发展,又出现了骑射、角力、武艺、拳术等强兵练武的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还涌现出龙舟竞渡、蹴鞠、围棋、拔河、秋千、风筝等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活动。中国古代“体育”不仅有大量的文献记载,还出现在青铜器、汉画像、绘画、雕刻上。当然,也体现于古诗词之中,展现出中华传统体育的豪放雄浑、刚健勇猛等特质。
前骑长缨拖绣毬,后骑射中如星流:驰马试剑
驰马试剑是指骑马挥剑,形容刻苦习武练兵。《孟子·滕文公上》:“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在漫长的冷兵器时代,我国是世界上较早拥有骑民的国家之一。骑马作战以其强大的机动性、灵活性和快速性长期为我国古代军队所采用,为了练就强大的骑兵,无论是国家和民间都十分重视骑射的普及和训练。最早组建骑兵的是春秋时代的赵国,史有“胡服骑射”的典故。
汉代的骑兵有轻骑和重骑两支队伍。轻骑兵基本无盔甲,武器以弓箭为主。重骑兵着甲,武器为载、矛、环首刀等近战武器,配备高大的马匹用于冲锋陷阵。卫青、霍去病的骑兵是汉武帝的精锐骑兵,为汉武帝巩固西域作出了卓越贡献。卫青、霍去病等多次率数万骑兵,采用迂回包抄、深入敌后等战法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各带五万骑兵出击,以步卒数十万,马十余万匹转运辎重。霍去病部深入匈奴2000余里,大破敌军凯旋。正是“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王维《出塞作》)
“前骑长缨拖绣毬,后骑射中如星流。”(楼钥《题龙眠画骑射拖毬戏》)骑射表现出潇放宏逸、雄劲酣畅的超凡美质,“边头射雕将,走马出中军。远见平原上,翻身向暮云。”(李益《观骑射》),“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李白《塞下曲六首》)“雄儿矜绝艺,勇气厌天骄。振臂联驱马,翻身仰射雕。回旋惊电雹,奔突出尘嚣。”(范纯仁《骑射》)犷悍遒劲之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王维《观猎》)“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振臂联驱马,翻身仰射雕。”(范纯仁《骑射》)
三国时期,曹植的《白马篇》:“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就是描写一位骑射武艺高强的游侠形象。“左的”“月支”“马蹄”,都是练习射箭的靶子,诗人从上下左右不同的方位描写了游侠的高强本领。
气压关河力拔山,绝人武勇更无前:拔山扛鼎
拔山扛鼎是形容人的气力超人,力量巨大或气势雄伟。《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宋代调露子的《角力记》“愚汉勾却白汉项,白人捉却愚人骰。如人莫辨轮赢者,直待墻隤始一交。”描写的是宋代角抵的场面。
角抵类似于现代的摔跤运动,据载,角抵起源于战国时期的角力游戏,盛行于秦汉隋唐,唐代又称为相扑,是宫廷、军队中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在民间,这种体育竞技活动也广为流行。角抵比赛时,双方用摔、绊、背等招式,以把对方摔倒在地为胜。“临迥望之广场,程角抵之妙戏。乌获扛鼎,都卢寻撞。冲狭燕濯,胸突铦锋。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张衡《西京赋》)远望京城的广场,角抵比赛展示着选手的巧妙本领。扛鼎、爬竿、冲狭、燕濯、锐器刺胸等绝技。从弹丸、利剑之中跳来跳去,空中走绳索等。
中国古代有类似现代举重的体育项目,如扛鼎、翘关等。唐太宗将翘关、长垛、马射、步射、平射、负重等作为武考科目。“翘关扛鼎,拚射壶博。”《文选·左思》古代把举重称为翘关。“病夫岂有力翘关,腹愤胸奇漫结蟠。”(刘克庄《居厚弟示和诗复课十首·其六》)“翘关负重俱细事,拔山扛鼎焉能为。”(陈棣《古游侠行》)“力可扛鼎志干云。食如漏卮气如熏。”(陆机《百年歌十首·其三》)“只手扛鼎非吾力,百步穿杨非吾射。”(邹浩《送曾仲敷赴庆州司户》) “天赋骁勇姿,世称万人敌。猛奋拔山势,健伸扛鼎力。” 唐文凤(《骁将》)
“声驱峡口坼,力拔岭根摧。”(陈师道《颜市阻风二首》)拔山扛鼎是体现力量之美。力量之美,有气势如虹、荡气回肠、酣畅淋漓之美,也有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挥斥方遒之美。“气压关河力拔山,绝人武勇更无前。”(陈淳《西楚霸王庙二绝》)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摔跤很早就传入我国。摔跤体现了力量、技术、勇气之美。诗人们也留下了许多有关摔跤活动的作品,先秦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宋代杨万里的《角抵》“广场妙戏斗程材,才得天颜一笑开。角抵罢时还摆宴,卷班出殿戴花回。”
忽如裴旻舞双剑,七星错落缠蛟龙:掷剑入云
掷剑入云指剑术高超。比喻武艺高强,技艺精湛。《独异志》“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漫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入,观者千百人,无不凉惊栗。”唐代诗人王维的《赠裴将军》“腰间宝剑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战勋。见说云中擒黠虏,始知天上有将军。”描写的是唐代开元年间的大将军裴旻。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和裴旻的剑舞被称为唐代“三绝”,裴旻的剑术高超,“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室而入。”(李亢《独异志》)被抛起数十丈高的剑,还能用手持的剑鞘接住,使其直入鞘中,这是裴旻将军的剑术绝招,被誉为“剑圣”。颜真卿有诗赞曰:“大君制六合,猛将清九垓。战马若龙虎,腾凌何壮哉。将军临八荒,烜赫耀英材。剑舞若游电,随风萦且回。登高望天山,白云正崔巍。入阵破骄虏,威名雄震雷。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匈奴不敢敌,相呼归去来。功成报天子,可以画麟台。”(《赠裴将军》)
“忽如裴旻舞双剑,七星错落缠蛟龙。”(苏涣《赠零陵僧》)剑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庄子对剑术的技巧和修养都作了详尽的论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庄子·说剑篇》)意思是击剑的要领是故意把弱点显露给对方,再用有机可乘之处引诱对方,后于对手发起攻击,同时要抢先击中对手。剑法有劈、刺、削、击、点、崩、搅、撩、斩、挑、扎等。剑术体现了潇洒、飘逸、敏捷的美质。隋唐时期,佩剑是一种时尚,并有着严格的佩剑制度。据《隋书·礼仪志》“一品,玉器剑,佩山玄玉。二品,金装剑,佩水苍玉。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品名号侯虽四、五品,并银装剑,佩水苍玉,侍中已下,通直郎已上,陪位则象剑。带直剑者,入宗庙及升殿,若在仗内,皆解剑。”佩剑成了一种仪仗等级文化。
古代诗人们以剑来寄托思想抱负,“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李白《赠张相镐·其二》)“壮士愤,雄风生。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李白《临江王节士歌》)“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其一》)以诗来颂扬剑术的美质,唐代杜甫有诗:“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剑光璀灿夺目,如后羿射落九日,舞姿矫健敏捷,似天龙飞翔,起舞时剑势如雷霆万钧,令人屏息,收舞时好象江海凝聚的波光一样平静。“萧散弓惊雁,分飞剑化龙。”(白居易《重寄》)明代施耐庵的《咏剑》:“离匣牛斗寒,到手风云助,插腰奸胆破,出袖鬼神伏。正直规模,香檀把虎口双吞玉,沙鱼鞘龙鳞密砌珠。挂三尺壁上飞泉,响半夜床头骤雨。”(上)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副院长 博士 陈立基)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