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1500米赛事在沈阳市奥星学校开赛。赛场上青少年运动员奋力奔跑的身影,不仅展现着青春的活力与竞技的激情,更成为沈阳体教融合发展的鲜活注脚。作为此次赛事场地之一,沈阳期待借这场青春盛会,探索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这场全国性青少年赛事的落地,为沈阳青少年体育带来了实打实的发展助力。1500米赛事结束后,沈阳还邀请了知名专家、教授与教练员进校园,为师生们带来前沿的专业指导。其中,来自广东省体育运动学校的著名短跑教练员叶志伟的授课,让学校师生收获颇丰。
“叶指导讲的全是干货,体能训练怎么规划、摆臂细节怎么抠,尤其是速度频率训练的方法,一下就把我们卡了很久的难题解决了,对教学思路启发太大了。”教练员房勇坦言。运动员单圣博也有切身体会,“叶指导一眼就看出我跑步时摆臂太紧张、启动发力不对,还教我怎么找节奏感。这些实用技巧,让我练起来更有方向了。”
作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阵地,沈阳奥星学校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鲜明特色。建校以来,这里走出过不少体育明星:乒乓球奥运冠军马琳曾在此训练,排球奥运冠军颜妮从这里输送至国家队。目前沈阳布局34个运动项目,田径、女篮等优势项目形成了“资源主动汇聚”的良性循环;体操、举重等冷门项目则由教练深入县区学校“挖苗子”,选材呈现差异化特点。从全市来看,竞训体系完备、专业人才充足,两所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人才成长提供支撑,近年更成功承办多项全国青少年赛事,展现出强大的赛事组织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沈阳体育坚持“学训并重”,上午文化课由专职老师授课,下午进行专项训练,学员通过选拔入学,需通过体能与文化课双重测试,确保“训练不耽误,学习不掉队”。沈阳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他们在注重竞技体育发展的同时,狠抓运动员文化课工作,“我们积极出台运动员入学入队文化课考试、冬训前文化课考试相关办法,促进运动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克服学训矛盾突出问题,在日常训练安排中合理兼顾文化课学习时间,开设运动员晚自习加强文化课学习,形成了学训并重的良好氛围。”
沈阳市竞技体育发展基础良好,但仍面临一些现实挑战。对此,沈阳借赛事契机邀请外聘专家,提升本地教练水平;开展“校长进校园”活动,邀请中小学负责人参观训练生活,打通校园选材壁垒;将手球等项目引入学校,通过表演赛和体育课普及,扩大人才储备;与于洪区教育局、私立学校合作,培训体育教师、共建队伍,形成“专业指导+校园推广”的合作模式;同时,建立“双监控”机制,由文化课老师和教练共同跟踪学员成绩,确保学训平衡。此外,还推动体教融合,与学校共建培训基地,调动社会力量参与,15个项目实现社会化运作,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随着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的举办,沈阳青少年体育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相信在赛事带动、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下,沈阳将培养出更多优秀体育人才,让体教融合的成果更加丰硕。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