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民族式摔跤不但拥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极具浓厚的民族特色。民族式摔跤共有六个跤种,它们的名字虽然简单,但内涵丰富、服饰各异,规则、技巧也各有不同,让我们来一探究竟吧。
图片来源:新华社
草原上的“饿狼传说”蒙古族式摔跤——“搏克”
搏克为蒙古语音译,意为摔跤,是蒙古族传统体育活动“男儿三项竞技”之一。它是蒙古族男子比试力量、技巧与智慧的体育娱乐活动。关于搏克,最早的记录起源于匈奴时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技巧和引人注目的蒙古族搏克文化。搏克盛行于我国北方草原,不仅有利于蒙古族人民强身健体,而且与蒙古族人民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也有密切关联。
搏克比赛参赛的选手不分体重级别,采用单淘汰制一跤定胜负。在比赛中,先倒地或膝关节及其以上任何部位先着地为负。规则的设置也体现出了蒙古族勇猛果毅的民族性格。运动员一般穿着有金属铆钉镶边皮制的“卓得戈(跤衣)”“班泽勒(跤裤)”“策日布格(彩带)”“淘术(套裤)”“果特勒(蒙古靴或马靴)”和“布苏勒(皮制腰带)”。
图片来源:新华社
流传千年的维吾尔族式摔跤——“且里西”
且里西是维吾尔语的音译,意为“搏斗、较量”。多在重大节日(古尔邦节、肉孜节等)期间由群众自发组织开展,在婚礼、割礼和巴扎等场合,人们也常以且里西助兴,多推举德高望重的长者当裁判。2013年在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上,且里西获选全国31个“非遗”项目。
且里西比赛时,双方运动员必须先抓好对方腰带,裁判员发令后,比赛即开始。在比赛中,运动员双手均不得离开对方的腰带去抓握对方的其他部位。运动员可用扛、勾、绊脚等动作将对方摔倒(肩胛骨着地、侧身着地或臀着地)为胜。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
彝族的体育之花彝族式摔跤——“格”
“请客没有酒不行,快乐离不开摔跤”……彝族的谚语充分体现了摔跤运动在其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人们对它的热爱。摔跤,彝语称之为“杏格”。
历史资料中记载彝族摔跤“躬头相向,手前后盈,如钟摆坠,然足趑趄行如斗鸡作然,久久交手,有如鹤舞,有如龙骧,有如泥鳅,有如狮搏,时上时下,时复时翻”,因而摔跤运动在彝族传统体育运动之中有着“体育之花”的美誉。
格,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彝族地区,当地人们利用农闲、假日、节日开展摔跤活动,当遇到“火把节”时,到处可以看到不同规模的摔跤活动。比赛时,运动员双手从两侧抓住对方腰带,通过抱腰、抱单腿、过背、穿腿、夹臂翻等动作,将对方摔倒双肩着地为胜。
“油腻”的藏族式摔跤——“北嘎”
北嘎,又称藏式摔跤,起初作为一种娱乐项目在青海和西藏等地的牧区广为流传,是草原汉子聚集在一起时玩耍的一种娱乐项目。现在,在藏族举行重大的庆典、纪念活动时,北嘎作为一项表演节目深受群众喜爱。北嘎在藏族女子中也十分普及,从小女孩到中年妇女都很喜欢,儿童更以摔跤为日常功课。
民间北嘎比赛,运动员上身赤裸,有时还会涂酥油,下穿短裤,腰束布带,足登藏靴,两两相搏,但不能用脚绊,运动员仅靠腰臂之力提起对方,将其旋转摔倒及用脚绊或蹬踹对方。
盛行于回族、满族的中国式摔跤——“绊跤”
绊跤是回族、满族群众十分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运动。每逢农闲时节,青年小伙们就会聚集在一起绊跤。比赛时,交手双方出场,相对而立。当裁判宣布比赛开始后,双方迅速抓抱对方,以最快的反应、速度和力量,采用背、绊、抱腿等招式,使对方的膝、臀或背部先着地,以把对手摔倒为胜。比赛根据动作质量得分,不限时间,一般采取三跤二胜制,并有绊跤口诀“花花搂腰,一抖三跤”。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鲜族式摔跤——“希日木”
希日木是朝鲜族式摔跤,与土地和农业文化息息相关,它既是一项民族运动,也是非常受欢迎的文化习俗。朝鲜族群众在丰收喜庆的节日都会进行摔跤比赛,特点十分鲜明,最主要的是使用腿绳。腿绳由3米长的麻布或白布做成,其中90厘米围在腰际,剩下的有伸缩性地缠在右侧大腿上,然后在腰间扎上1.5米长的腰带。运动员上身赤膊,下身穿运动短裤,比赛时,参赛者用各自右手抓住对方腰带,左手抓住对方腿绳,准备好后,听到裁判员“开始”口令后,双方即可同时起身用力。比赛按体重分级别进行,采用三局两胜制。
2018年,希日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录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