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们的生活被疫情所裹挟,居家防护成为人们在相当长时间内的生活状态。居家锻炼被很多人选择为疫情笼罩下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很多在平时信誓旦旦地表示有时间一定要锻炼、要塑形、要减控体重的人,终于有了落实行动的现实条件。大量由微信朋友圈等自媒体发出的健身打卡、励志言论、图片、视频、“云赛事”以及各种分享,透射出人们锻炼的热情,显示出家庭体育热火朝天的景象。可以看出,在居家锻炼的事项上,人们的聪明才智和相互启发得到了充分发挥,动商大增,可谓方寸之间炼功力,斗室之内显神通。适于居家锻炼用的瑜伽垫、跳绳以及各种小型健身器材,也一度在网上出现销售火爆的状况。疫情还意外地促成了家庭体育中家人与住所两个要素的合体,使家庭体育出现前所未有的高潮。如此一来,疫情期间的居家锻炼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失之东隅,得之桑榆”的效果。
虽然居家锻炼活动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和参与,但在体育活动时可能产生的噪音影响却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居家健身活动属于自发自愿行为,而人们在活动方式与活动时间等方面的选择往往带有个性化的特点,如果疏于自我管理和约束,健身活动过程中的音乐、器械或拍打与撞击的声音均可能会变成对其他邻居的噪音干扰。根据各类媒体传递出来的信息,我们大约可以判断出绝大多数人居家锻炼的方式以“软锻炼”为主,噪音干扰一定不是普遍现象。很多人在疫情期间初步建立起稳定的锻炼习惯,购买的小型器材也要物尽其用,表现出居家锻炼的高涨热情,这是一种好现象。疫情期间的居家锻炼是一种新情况,合理范围内的噪音问题是可以接受的,需要邻里间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但是,如果锻炼者不加约束,由一家传出的噪音可能会使整座楼里的住户受影响,如果多家同时或各占不同时段传出噪音,就会出现声音的合奏或在时间上的连续。运动健身是提升自己和家庭幸福指数的美好活动,其中本来仅仅是传递活动信息的声波,一旦变成噪音就会成为邻里之间的矛盾因素,使美好的事情出现反转。在朋友圏中对此类极端案例的讨论也屡见不鲜,其中不乏购买和使用淘宝热卖的“反扰民神器”的建议。可见,少数与个别的、不加管控的小问题也有可能成为令人头疼的大问题。因此,还要倡导每个人在居家锻炼时的合理安排和自我约束。
当前,各类媒体推出的大量的专家建议多强调要运动、如何运动、科学性、安全与效果问题,关于噪音及其如何防控却少有讨论。鉴于噪音等问题的可能负面影响,此类问题的讨论不能回避。锻炼与扰民之间的矛盾在居家或社区锻炼中始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长期问题。借助疫情期间进行宣传教育的有利时机,提倡无论是持续居家锻炼还是走向社区公共场所,开展绿色无污染的体育参与都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居家锻炼中的噪音来源无非集中在拍打、音乐、器械、喊叫等几个方面,之所以被视为噪音,也多因为在音量、时间方面缺少节制。由此我们也可以判断,此类负面影响基本上是可以预防、减少和杜绝的。正是因为可以预防、减少和杜绝,讨论这样的问题才真正有了意义。解决或缓解此类问题的办法也主要集中在常见的几条途径中,例如,认知防控、道德防控、社会控制、法律防控和技术防控等。认知防控主要是通过宣传工作让居民意识到噪音问题从而建立自律意识和自律行动。道德防控主要是通过提升道德水准和道德压力来实现防控效果。社会控制主要利用舆论以及社会力量等手段辅助防控。技术防控主要是借助改换器材或锻炼方法等方式达到防控效果。法律防控一般是指在用其他方式失灵后而借助的诉诸法律的方式。
正如之前提到的,锻炼中的噪音问题不只限于疫情期和居室之内,社区体育中经常因为此类问题造成矛盾、纠纷和其他负面影响。因此,以疫情期间居家锻炼中的问题为基础,拓展对问题的认识,防范问题的出现,提高应对问题的能力,也是将疫情中不利影响转化为积极效果的有益行动。(天津师范大学 孙荣会)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