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健身爱好者,我在健身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疑问:健身时间是饭前好、还是饭后好?快慢交替跑应该怎么进行?能量消耗和食物摄入之间怎么换算?网球打多了怎么避免和预防“网球肘”?自己在家怎么锻炼?……疑问一产生,作为一名体育记者,我就想到这是不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专家能不能在这方面答疑解惑?于是,联系采访、整理素材,希望能用专业权威的科普宣传引导大众树立科学健身理念。
资料图
全民健身开展得如火如荼,大众的健身意识也在不断提高,科学健身知识普及就显得愈发重要。只有科学地健身、合理地运动才能提高身体机能,反之则容易造成身体损伤,得不偿失。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为体育科普提供了平台和新的展示形式。专家可以直面读者,通过专栏文章、科普直播、录制视频等方式科普运动常识,并逐一示范,身体力行地带领大家科学健身;许多健身机构也推出线上私教会员、明星私教团课等,让专业的健身指导覆盖更广泛的健身群体……
不过,互联网上的信息鱼目混杂,有时候一些伪科普会把大家引入歧途,一些不恰当的健身示范会引起青少年的简单模仿。因此,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打造权威专业的体育科普平台迫在眉睫。
如何打造这一平台,仅靠专家远远不够,还需要发动广大教练员、健身教练、社体指导员等,在群众身边进行科普传播。去年的全国体育科普讲解比赛对此进行了尝试,选出了“全国体育系统优秀科普讲解员”向社会广泛普及体育科学知识、倡导科学健身方法、提高全民体育科学素质。未来,此类科普讲解员规模还应不断扩大,形成以群众为基础的体育文化科普阵地,抓住数字化建设的大趋势,整合科普资源,搭建共享平台,多元创新科普传播路径,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普教育网络,增强科普服务能力,持续做好下沉工作,覆盖更广泛的健身人群,让科普知识惠及更多群众。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