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俩比个俯卧撑怎么样,准备好了吗?”日前,在2025年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新闻发布会现场,一位记者和机器人进行了俯卧撑比赛。当机器人做到4个的时候,那位记者才做了两个。近年来,机器人登陆体育赛场已呈屡见不鲜之势。毫无疑问,这一科技赋能的新方式,将加速体育产业智能化升级。
机器人正在成为你的“队友”
今年4月,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鸣枪开跑。活动中,各参赛队的人形机器人选手和跑者在起点同时起跑,一起参赛。赛道上,人形机器人步伐各异:有的稳健如飞,有的左右摇摆像个孩子,甚至有选手突然跌倒或者因没电而“罢工”。但这绝不是博眼球,机器人的每一步都在丈量科技突破的尺度,丈量产业变革的深度。
今年8月,北京将迎来又一场备受关注的赛事——2025年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北京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届机器人运动会包括田径、体操等项目,测试机器人的速度、平衡与复杂地形适应能力。足球项目则采用多机协作模式,考验机器人的动态感知、路径规划与团队配合能力。通过模仿人类运动形式,推动机器人机械结构优化、运动算法升级,展现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机和谐发展、服务人类美好生活的场景。”
实际上,近年来机器人技术在体育中的应用并不少见,机器人足球赛曾在武汉、无锡等多地进行,乒乓球机器人训练仪成为很多训练场馆中的亮眼装备,国际象棋机器人可以实现一机对多人的对战模式……机器人正在成为体育赛事中人们身边的“队友”。
机器人给文体旅带来新流量
今年“五一”假期,湖南永州零陵古城里的机器人运动员为景区带来了一波泼天流量。活动现场,机器人舞者以灵动的舞姿与精准的动作赢得阵阵掌声。在机器人体验区,可以与机器人比拼下棋、观看机器人展示极限越障等,人们亲身体验与机器人互动的乐趣,感受科技带来的全新体验。此次活动吸引观众超25万人次,相关话题在抖音、微信短视频等平台总播放量突破1亿次。
此前,山东泰山景区的登山助力机器人同样引发广泛关注,随后多地景区陆续引入同类产品。这款穿戴式设备形如轻便背包,通过智能腰托与人体紧密贴合,负重仅约两瓶矿泉水。全程穿着机器人攀登了海拔800米山峰的76岁体验者刘彤表示,“登山助力机器人有自动识别坡度功能,对日常需要爬楼的老人实在太有帮助了。”去年10月,湖北省机器人运动大赛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幕,赛事汇聚陆地机器人、空中机器人、虚拟机器人3个大类,吸引全省1600余名选手展开精彩对决,通过科技竞技与文体旅深度融合,打造出集智慧展示、互动体验与产业联动于一体的创新场景。赛事得到广泛关注,近70万人次浏览比赛赛况。
近年来,机器人技术在文体旅项目上的亮相越来越多,不但给相关活动带来巨大流量,也实实在在地为观众和运动参与者提供了帮助,推动文体旅产业向智能化深度融合,展现出“科技+文体旅”融合模式的巨大潜力。
“体育+机器人”为产业注入智能基因
机器人参与体育,绝不仅仅是追求流量那么简单,机器人技术正在深度参与体育产业,改变体育产业的未来。在亦庄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结束后,人们都在谈论“机器人陪跑师”的未来前景。据悉,在日本,已经有机构开始试点“机器人陪跑养老项目”。在中国,人形机器人将成为老年人和孩子们的贴心“运动搭子”。对于健身者来说,人形机器人可以24小时待命,以健身教练的标准进行精准的动作矫正,有望重塑大众健身模式。据了解,不少前沿健身房已在考虑引进机器人教练,从而降低成本,并更好地服务健身人群。而在电视转播领域,机器人电视转播技术也在应用,机器人解说员同样可以为大家带来精彩的现场评述。
在19世纪末,汽车刚刚兴起的时候,法国举办了最早的汽车比赛。虽然当时的汽车完赛率很低,但通过体育比赛的形式把取代马车的这一新鲜事物带入了人们的生活。今天,机器人技术也通过体育赛事载体再度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机器人技术可以极大促进场馆运营、电视转播、全民健身、健康服务等多方面的发展,为体育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智能基因。
图片来源:新华社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