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会上,中国游泳队在全体人员的努力拼搏下共获得2金3银7铜12枚奖牌,31名参赛运动员中有19人获得奖牌,占比达到61%,比东京奥运会时多出1倍。在4项新世界纪录中,中国队创1项(男子100米自由泳),超1项(男女混合泳接力),打破2项亚洲纪录和1项全国纪录。最为突出的是7个接力项目全部进入决赛,获得1金1银3铜共5枚奖牌和2个第4名。这些数据标志着中国游泳队的整体实力正迈向新高度。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细致、全方位的备战。
在巴黎备战周期,科研团队聚焦总局“赢”的目标,倒排参赛目标,细致规划方案,在队委会统一部署下重点围绕5大重点任务开展了备战工作。
定期测试诊断,全面查找问题。科研团队把全队运动员各项素质进行排序,标出每个运动员素质优势(绿色数据)和短板(红色数据),再对应后期测试结果,看改进情况,队委会可以全面了解队伍每一位运动员的情况,整体协助、重点突出。
明确关键环节,集中力量公关。巴黎奥运备战更加关注集体项目、关注重点数据挖掘、关注多枪参赛制胜问题、解决备战实际问题。国家游泳队复合型团队科研负责人程燕表示,我们团队在巴黎奥运周期提升了潘展乐的呼吸能力以及对潘展乐右肩疼痛导致技术动作变形进行了纠正。
介入科技手段,长期跟进检测。科研组利用水下视频实时反馈设备为张雨霏、潘展乐等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拍摄了上千条的水下技术视频样本,并与国际顶尖选手进行对比分析,从身体姿态、划水路线、动作合力点、发力顺序等视角来优化水中技术。并针对出发、转身等普遍存在的难点问题开展专门性攻关,同时,利用团队心率监测长期监控训练负荷,评估不同运动员完成同一手段的负荷强度,提高训练的针对性。自主研发了“水中最大力量测试设备”,定期监测运动员水中专项力量水平。自主研发的“游泳数字化牵引与阻力训练设备”,仅备战冲刺阶段就提供了200多人次的水中抗阻及牵引训练,有效提高水陆转化方法的科学性。
辅助多种方法,紧扣比赛目标。科研团队通过收集精英运动员多场比赛的技术数据,采用视频拍摄、kistler 技术诊断系统、智能划手掌、水槽测试等手段,不断优化运动员出发、转身、途中游、水下腿以及各技术衔接过程,同时对标世界冠军的技术数据表现深入挖掘中国队参赛运动员的潜力,进一步给出优化建议和方案。
制定赛前策略,实战检验成果。科研团队利用信息服务平台,对重点运动员进行长期跟踪。同时收集国外对手的情况,围绕重点参赛项目,制定比赛实例分析和参赛策略。程燕表示:“大量的信息支持,让我们在整个比赛过程中,从赛前的两小时一直到赛后的恢复等重要的时间节点,都能制作成表格,让比赛(流程)更加清晰。”在备战巴黎奥运会期间,科研团队重点关注了集体项目。据悉,巴黎奥运会比赛前,科研团队为22名运动员进行了1608次接力训练测试,确保了在奥运会接力比赛中的零失误,获得了较好的接力成绩。
随着洛杉矶奥运会增加了6个短距离项目,中国游泳队既面临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如何能够有效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保持更长的竞技发展高峰期,科学化训练的作用更加凸显。
近5届奥运会中国游泳成绩始终保持在世界游泳第2阵营的前列,整体实力虽有提升,但与美国、澳大利亚等队伍在金牌和奖牌总数上仍存在明显差距。若想在洛杉矶奥运会缩小差距,进军第一方阵,中国游泳队在训练、科研、备赛上仍将面临巨大的挑战,需要下更大的功夫。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