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衡水优质教育享誉全国,衡水中学更是“金招牌”。近些年,衡水市体育学校射击教练吴风顺等先行者开疆拓土,将射击队办到普通学校里,打通小、初、高“一条龙”升学渠道,在全市中小学推广普及射击运动。如今,射击已经成为衡水市中小学的又一张名片。“基层教练应该是全能选手,不单单是传授技术的从业者,更应该立足当地情况,成为本项目的开拓者。”这是吴风顺教练给自己的角色定位。
吴风顺是一名“70后”,作为步枪射击运动员在全国比赛中曾取得过前6名的好成绩。由于当时衡水市射击教练紧缺,进入河北省射击队三年后,他决定退役转型成为一名基层教练员,让弟子们完成自己未竟的奥运冠军梦想。“刚当教练时,我满怀信心,认为拿着自己之前的训练体会去带学生,很快就能教出冠军。但是后来发现,能培养一个好的运动员很不容易。”随着执教的深入,吴风顺意识到,知识才是支撑运动员走向高水平的基石,而学校是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这一思想转变成为吴风顺此后推动体教融合的动力之一。
客观方面,1998年衡水市城市改造导致射击队失去训练场地,吴风顺和同事只好带着学生辗转各地外出训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两年之后无奈解散了队伍。在此之后的十年时间,衡水市射击项目基层训练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但吴风顺没有闲着,他一直在思考如何让衡水射击队重新出发。“那时候我就在想,如果再发展射击项目,一定要依托于学校这个平台,让更多的孩子接触上射击,让运动员实现文化和专业‘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扎实更远。”吴风顺说。
2010年,吴风顺等来了一个机会。在当时的教育政策下,衡水市第六中学可以招收住宿生,初一至初三年级的学生数量达到一万人左右。吴风顺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选材基数大,自然能从中选拔出更优秀的运动员,再加上学校严格、高效的全日制管理,适合进行射击训练。吴风顺和多方沟通,终于得到了相关领导的支持和帮助。2011年,衡水市射击队在第六中学重新成立,这是衡水市历史上第一支体教结合的校办市队。“当时的训练条件特别艰苦,学校挤出一间大教室作为训练场地,只能容纳十几个学生练习10米气枪,学生训练时基本都得贴着墙站。”吴风顺回忆道。虽然学生们每天只有不到一小时的训练时间,但出色的学校管理推动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训练计划安排十分高效,射击队很快就初尝胜利果实,在2012年举行的河北省射击锦标赛斩获4项冠军。
竞赛成绩的取得给射击队带来了好口碑,生源问题已经解决,如何延长运动员的训练周期?这批初中生毕业了该到哪里训练?这些问题摆在了吴风顺的面前。“无体育不衡中”,衡水中学同样非常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和吴风顺观点一致。2014年,高中阶段的衡水中学射击队成立,初中毕业生全部升入高中,继续从事同一个项目的训练。“共同为省队、为国家队、为各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早日让衡水实现奥运梦想”的奋斗目标,成为吴风顺、当地体育局和衡水中学共同的奋斗目标。
学生们来到衡水中学后,训练条件有了改善,学校体育馆三楼用来开展射击训练,10米、25米、50米项目全覆盖,训练时间也从一小时延长为两小时。2017年至2019年,这支射击队连续三年取得全国U17射击锦标赛团体总分第一名,王一荻、靳博涵、王硕三人入选国家队。2022年,衡水中学和河北省体育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签订共建省青年队协议,进一步发挥了体教融合优势。
2026年,能够承接全国U系列和省级赛事的高标准射击场将在衡水中学投入使用,看着学生们的训练条件越来越好,射击队蓬勃发展,吴风顺打心眼里高兴。而他带领其他7名教练继续奔走于全市5个训练网点进行射击项目的推广普及和选材,大约有5万名学生可以通过社团课、兴趣小组接触射击项目,衡水射击的“金口碑”越打越响。“学生不一定要一直练射击,但是一定要接触一次射击。”“练射击最重要的不是学会打10环,而是训练过程中意志品质的塑成。”“让千家万户受益于射击项目”,这是吴风顺和教练团队进行项目普及的初衷。
回想起帮助衡水射击从无到有、从有再到优的过程,吴风顺特别感激省市体育局以及教育系统的各级学校对项目发展的理解和支持,“体教融合,融合的是感情,融合的是共同的梦想,学校体育需要专业体育支持,专业体育需要学校这个教育平台。”吴风顺表示:“体育和教育通力合作推动衡水射击人才培养、项目发展,才是让射击成为衡水市中小学又一招牌的关键窍门。”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