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普遍重视体育,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体育成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国际体育教育中存在业余体育原则,值得了解和重视。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际体育教育中的业余原则,进行初步探讨,为发展我国学校体育提供参考。
↑资料图
一、国际学校体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
国际上,凡是有学校的地方就有体育场馆。体育场馆设施大都建设在学校。体育场馆即学校,学校即体育场馆。越是水平高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水平越高。教育现代化水平高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也很高。教育现代化在学校体育设施场馆建设方面体现得更明显。例如,英国的伊顿公学创办于1440年,学校的理念是运动第一,学习第二,运动和学习的时间平分秋色,各占50%。伊顿特别为学生设置了8门体育必修课和27门体育选修课。其中,8门必修课——赛艇、曲棍球、伊顿野地足球、田径、板球、网球、英式橄榄球等散布在春季课程、夏季课程和秋季课程之中,每位学生都要去学习和掌握。每周体育课的学习和训练时间长达23个小时,差不多是文化课(30多个小时)的一半。每个体育项目都配备了专业的训练场和教练,校园内的运动场多达六七个,而普通学校一般只有一两个。伊顿还设立了40多个体育社团,有马术、击剑、赛艇、田径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天赋加入其中。冬季会举办橄榄球和足球比赛,夏季有板球和赛艇比赛等,每周占用3到4个下午进行训练。在夏季,参加板球比赛的学生,计划每天都要花费5到6个小时训练,而对校队来说,时常还要花两天时间参加在校外进行的赛事。研究认为,我国学校教育的质量与国际教育的差别在于体育水平。
学校需要体育,体育的主力军在学校,青少年学生是体育的主体。国际体育理念相通,我国体育理念与国际体育理念相一致。蔡元培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张伯苓说,不懂体育不能当校长。袁敦礼说,不懂体育不是教育家。清华大学提出,无体育不清华。马约翰提出体育迁移理论,体育效果迁移至德育智育水平。蒋南翔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8-1>8的体育效益。体育得到国际国内教育的广泛重视。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如果,家长和社会对教育工作不满意,很大程度上是对体育教育不满意。
二、国际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有区别
国际上学校体育叫Pysical-education,竞技体育叫做Sports,是两类不同性质的体育。但在我国都叫做体育运动,极为容易产生混淆。我国竞技体育由国家体育部门主管;学校体育由国家教育部门主管。但就学校体育内部,也存在着二个方面,即体育教育和竞技体育。体育教育以课程体系为主要教育形式。最近相关文件中给了一概念:学科性培训和非学科性培训,体育属于非学科性培训。这个概念非常好地区分了体育教育与其他教育学科的性质。
同时,体育教育是学科化进行的,而竞技体育运动则是非学科化进行的。国际上,高中学段以下的体育教育是学科性管理,学科与校外非学科管理共同进行。国际上,大学以上学段基本上都是非学科化进行治理,基本上没有强制性的体育课程。体教融合,一条线路是体育课程内容,多以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另外一条线路是,课程逐渐减少,与竞技体育体制合并。
体教融合是指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融合。同时强调,在学校体育内部也有一个体教融合的问题。学校体育内部中,教是指学科化的课程体系教育;体是指非学科性质体育运动管理。体教融合,实质上是指学科与非学科的融合。从国际体育教育上看,我们发现一个规律,体教融合得越好,体育教育的水平就越高;体教融合的现代化水平越高,体育教育,乃至于整体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就越高。体教融合的水平成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未完待续)(国家体育总局对外体育交流中心原副主任 公冶民)
图片来源:新华社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