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首页>竞技体育>正文

(体育研究)引领智能科技创新 助推2022北京冬奥

来源:中国体育报    时间:2020-11-23    作者:姚瑶 冯慧宁

010.jpg

资料图片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为人类文明创造巨大的贡献。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当代科技革命在全球蓬勃兴起,它的高速发展及其广泛应用,引导着众多高新技术领域的变革,形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科技创新场面,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值得注意的是,连续五年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及到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可见其意义重大,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也为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带来无限可能。“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倡导全民健身,使全社会充满活力、向上向善。”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再一次提到筹办北京冬奥会。作为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它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为进一步全面提升北京冬奥会举办水平,全力做好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科技创新为运动员科学训练、冬奥智力筹办、赛事尖端传播提供技术支持,全面助力2022北京冬奥会。

一、运动员训练科学化,实现“参赛出彩”目标

《2022年北京冬奥会参赛科技保障工作计划》提出实现“参赛也要出彩”的目标,要为运动员赛前训练提供扎实有效的科技保障,坚持以运动员为中心,以教练员为首要,突出运动员、教练员主体地位,实现运动员从被动接受、盲目服从向理解训练、主动参与训练的转变;实现教练员从感觉训练、经验训练向科学训练、数据训练的转变;实现科研人员从以课题为导向向以训练实践问题为导向,进而融入训练全过程的转变,确保科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有效提高,科学化训练的应用能力和水平有效提高,迫切需要科技力量从训练装备、运动技术、体能康复等方面为我国冬季项目科学化训练提供技术支持:

一是在训练中“训练、科研和保障的三位一体化,科学研究与运动训练的高度融合,是当前世界的发展趋势”。利用高科技研发运动员可穿戴装备,提升训练效率。例如:内置传感器的高科技运动服作为备战北京冬奥会的研发热点之一,这项研究可以帮助运动员有针对性的提升训练水平。速滑项目竞赛服也将“科技感”十足,减少体力消耗和空气阻力。

二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辅助体育训练,运动员突破场地、高危环境、恶劣天气的限制,进行全天候训练。同时结合大数据,能够实现对运动员发力情况、速度进行评测。例如:由北京理工大学研发的“冬季项目场景三维感知及重建技术”旨在搭建运动员模拟训练平台视觉模拟系统,为高山滑雪、越野滑雪等冬季项目模拟训练平台塔建提供有力支撑;“室内多自由度模拟滑雪训练系统”实现了滑雪训练和竞赛过程中运动员(人)、训练设备(机)、运动场地(环境)三者之间的耦合系统建模与仿真,在滑雪训练平台上安装运动形态识别与位姿测量系统,对运动员人体运动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为科学化训练提供指导依据;“人体高速弹射装置”主要用于辅助速度滑冰运动员的弯道滑行技术,可帮助运动员减少体力消耗、提高训练效率、提升运动水平。“运动员训练/比赛姿态测量分析系统”可以对运动员动作进行合理性分析,为教练员优化技术动作、提高训练效率和比赛成绩提供协助。

冬奥会即将到来,我们需要抓住这次机遇,展现出最佳竞技状态,实现体育强国梦。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办赛精彩,参赛也要出彩”的目标,要依靠广大运动员、教练员去拼搏、去奋斗、去奉献。

二、冬奥筹办智力化,实现“办赛精彩”目标

2015年,国际奥委会主席宣布北京作为2022冬奥会举办城市,这代表着一段新的历史篇章开启,五年来,一项项政策规划在冬奥会筹办过程中稳稳推进。2020年5月15日,《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可持续性计划》发布,该计划成为指导北京冬奥会可持续性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可持续向未来”北京冬奥会可持续性愿景,确定了创造奥运会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典范总体目标,明确了“环境正影响”“区域新发展”“生活更美好”三个领域,提出了12项行动、37项任务和119条措施。该计划的实施将以冬奥会筹办为契机,为生态环境改善书写新方案,为区域和城市发展打造新模式,为人与社会进步创造新境界。在今年的两会中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副部长王艳霞介绍“京张高铁开通运营,国家速滑馆整体亮相,首钢滑雪大跳台完工,国家高山滑雪竞速赛道达到测试赛要求,相约北京系列冬季体育赛事组委会组建完成,各项赛事组织和服务保障有序推进”。在北京奥运会的筹办工作中智能科技运用到了交通运输、场馆设备、训练设施、保障服务等多个方面。

京张高铁的科技感十足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列车设计了定制化服务,凸显奥运特色和智能科技。例如,列车设置了兴奋剂检测区、冰雪运动器材存放区,并为残疾人设有人性化的座位区,配有轮椅固定装置、SOS按钮以及配有科技感十足的媒体专用包厢,不仅可以通过智能显示屏实时观看赛事直播,媒体记者还能随时利用覆盖全车的WiFi系统编辑发送赛事报道。可持续性计划提出场馆建设要坚持生态优化,同时将科技冬奥理念贯穿始终,例如:在室内的首钢冬训中心花样滑冰馆的“环形吊轨技术”是按照运动员的滑行运动轨迹而设计的吊轨,运动员在练习新动作和难度动作时可以放开训练,此项技术保障了运动员的安全。在赛场保障方面,河北省张家口市启动了崇礼奥运直饮水工程,采用北京理工大学研发的直饮水处理技术,对城区居民用水进行处理,确保水质达到国际直饮水标准。气象服务工程包括气象综合观测系统、精细化预报预测系统、气象服务系统和人工影响天气能力4个建设项目已全部建设完毕,力争做好气象观测保障工作,提高赛事服务水平。

三、赛事传播尖端化,实现“智能观赛”目标

技术成为媒介发展的主要变革力量和关键要素,媒介技术的演进与变迁,为大型体育赛事传播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也引发了体育传播生态的变革与重构。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大型体育赛事视频传播呈现出全媒体、多场景、多终端的显著特征。体育赛事传播将不再是基于频道和栏目的单向线性传播,而是基于碎片化信息、多终端融合的多级平台传播。在2018年平昌奥运会中,赛事转播运用了VR和AR技术实现了跨多屏直播以及4K等高清体验,观众能身临其境的体验逼真赛事。随着中国体育产业不断发展和科技创新加速推进,北京冬奥会正处于5G时代来临之际,北京冬奥场馆所有区域实现5G信号的覆盖。开启“智能观赛”模式,即使不在现场,也能“身临其境”。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5G通信、360度回放、无人机等先进技术将在北京冬奥会上得到综合运用。同时,北京冬奥组委转播创新团队、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OBS)与阿里云在2018布宜诺斯艾利斯青奥会期间,通过网络登录阿里云导播台实现了赛事直播信号云端制作、收录、转码、AI自动剪辑、图像质量检测等诸多功能。以云技术支持赛时转播,可以节省筹建传统国际广播中心消耗的大量资源;云计算弹性、可扩展的技术特点便于为更多中小型赛事提供赛事直播;全程构架于云端的赛事直播,便于赛事在互联网用户中播出和互动,扩大赛事传播范畴,提升传播效果。2022北京冬奥会的赛事转播将采用这一云技术,为主办城市减负,提升转播效率,也让全世界的观众获取更加个性化的内容,为全世界带来一场视觉盛宴。

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动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安全、可靠、低成本是科技奥运的灵魂,一方面希望科技成果能够很好的运用在奥运会中,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奥运会的不可重复性,安全可靠成为必要条件。2022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将掀起国内冰雪运动的高潮,抓住北京冬奥会难得机遇,扩大开展冬季运动的区域,传播冰雪运动这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带动三亿人特别是青年人参与冰雪运动,助力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推广传播。(沈阳体育学院教授 博士 姚瑶 冯慧宁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图片来源:新华社

0
0

热点新闻
新体育网APP下载
体育新闻移动着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
金牌视频APP下载
体育视频、直播看不停
扫描二维码下载
青少年APP下载
更多内容,请扫描下载观看
中国国家队/TEAM CHINA
更多内容,请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观看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0120170028   发证机关: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0121676   发证机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ICP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20452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62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103879举报邮箱:jubao@inforsports.cn
关于我们   招聘启事   ZTZX@INFORSPORTS.CN010-67103879

登  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注册账号
获取验证码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提 交

绑定手机号
获取验证码
立即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