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各地体育赛事和场馆的不断增多,后续如何对场馆进行修缮、保护及利用成为热门课题。5月14日,中国体育场馆协会、上海市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中心、上海市杨浦区体育局等一行人来到重庆市大田湾全民健身中心,就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同时也对场馆运营管理情况进行调研。
作为新中国首个甲级体育场,重庆大田湾体育场的焕新回归是一项较为全面的综合保护工程,其背后凝结着遵循文物保护“真实性、整体性、延续性”的共识,如今的大田湾体育场,也为全国各地历史体育建筑的修缮保护及利用提供了一个参考样本。
座谈会上,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重庆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等单位对场馆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等情况进行介绍,参会嘉宾对各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来自北京的体育场馆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两年各地新建体育场馆并不算多,改造场馆成为主流。但相比新建场馆,改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更为棘手。尤其是要兼顾历史传统和现代化功能,难度可想而知,大田湾整个改造工程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大田湾体育场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两路口体育村34号,总占地面积9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9665平方米。于1955年5月30日动工,1956年2月9日竣工,与文化宫、大礼堂并称为重庆解放初期三大民心工程。几十年来,大田湾承载着重庆几代人的体育记忆。2022年底,经过三年修缮改造的大田湾体育场重启开放。在这次改造中,大田湾坚持绿色为底,低碳先行,通过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的有机结合,实现了雨水管理效能与场馆环境品质的协同提升,打造出一个有“弹性”会“呼吸”的运动场。今年3月27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体育场馆协会2025年工作会暨“引导创新·破局发展”会员交流活动中,大田湾全民健身中心受邀作现场经验交流发言,介绍大田湾的绿色体育场馆建设运营经验做法,展示了大田湾在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和绿色发展方面的示范作用,为全国绿色体育场馆建设运营提供了大田湾经验。如今的大田湾体育场,已成为重庆体育的一张亮丽名片,不仅是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更是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