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如今,在大自然中开展登山、徒步、攀岩等户外运动日渐成为百姓健身休闲的时尚选择。据统计,我国参与户外运动的人口已经突破1.5亿人。然而,户外运动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自发组织的户外活动团体管理松散、随意性大,公众普遍缺乏安全意识和户外常识,导致近年来户外安全事故频发。对此,中国登山协会从2013年起推出了“全国户外安全教育计划”,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大众传播科学的户外安全理念和常识,《登山户外安全手册》就是该计划出版物之一。我们从中摘选了与户外安全息息相关的九部分内容,让我们从出行前的准备说起。
凡事都需要未雨绸缪,对于充满众多不确定因素的户外活动更是如此。户外活动的风险往往与环境因素、装备因素和人为因素密切相关,行前的计划与准备也要从这些方面来考虑。无论参与的活动大小和类型,在出发前都要问自己七个问题:为什么去、去做什么、去哪里、什么时候去、和谁去、怎么去、带什么东西,这就是我们行前计划要考虑的因素。
提前了解活动路线
行前应搜集活动当地的环境资料和地图,与当地有关单位或个人取得联系,获得地理、天气及当前季节气候等相关情况。也可以通过与去过此地区和线路的爱好者取得联系来获得相关信息,例如他们的行动路线及遇到的意外情况等。
应提前了解活动是否需要许可,如何获得,获得许可是否需要费用等,对队伍的规模有无限制。露营地点有无相关的规定,途中有无保护区、禁行区等。
根据具体活动选择装备
在决定“带什么”时应根据具体活动选择装备。考虑如下问题,将会有助于装备的准备和选取。你要到哪里去(如山区、沙漠、海洋、河流等)?你要从事的是什么样的户外活动(如徒步、登山、滑雪、独木舟旅行等)?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气温浮动范围是多少?活动中可能会出现哪些天气变化(如下雪、下雨等)?活动中需要什么样的鞋子(如徒步鞋、攀岩鞋、雪鞋等)?活动会持续多长时间(单日、多日,还是几个月)?针对你的活动是否需要一些特别的技术装备(如攀登装备、雪地行进装备等)?
足够的装备让我们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突发问题。出行前,应确保携带了户外十大必需品,它们分别是:1、额外的服装与庇护;2、额外的水;3、额外的食品;4、便携刀具;5、头灯或手电(备齐电池和灯泡);6、火柴、打火机或点火器;7、地图和指北针;8、防晒物品;9、急救包;10、哨子、镜子等可选物品。
同伴相约共同出行
所谓结伴,就是要至少有一个同伴和你一起出行。到底几个人一起结伴更科学呢?根据国际通用做法,现在比较提倡的是“四人结伴”同行原则。顾名思义,四人结伴同行指的是在户外始终有四个人一起结伴而行。团队成员自始至终都相互对同伴负责,如遇到一些意外情况,比如有一位同伴受伤无法继续行进,这时可以派队伍中的一位同伴原地陪伴并照顾安抚他,另外两人则可以结伴去寻求救援和外界协助。如此一来,就保证了伤患方和救助方都是至少两个人在一起,避免一人出去寻求救援,当他再出现一些意外情况时无人知晓。众多户外事故案例显示,一人出去求助发生意外情况更多,而把伤患一人留在原地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和优秀的同伴一同前行,会给你的户外活动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当你和一些技能出众的同伴同行的时候,学着做一个学习者。
科学准备水和食物
水和食物是户外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而如何配备水与食品是一件很有科学性和技巧性的事情。人体每天大约消耗2.5升的水,这些水通过尿液、呼吸、汗水、粪便等方式排出。在运动中,水的消耗会远远大于这个数字,比如在湿热的环境里行军,对水的需求可能要翻倍,不同的运动类型、地理环境、天气以及不同个体特点对水的需求都会有差异,个人可以根据经验和对水的耐受来配备。
携带的食物要能够提供足够的能量以保证活动所需。户外活动中,依据每个人的体能状况和所从事的活动日消耗的能量在2000~4000卡路里之间。通常情况下,卡路里的摄入应该包含50%的碳水化合物、25%的蛋白质25%的脂肪。
计划准备阶段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在出行前进行再次确认,尤其物资准备方面要根据装备物资清单进行确认,同伴之间互相确认,避免遗漏物品而导致在户外出现尴尬,甚至出现危险情况。
图片来源:中国登山协会